首页 > 津渡观点

津渡观点:对2014年资本市场的几点看法

作者:冯从文 发布时间:2014-03-19

(重要声明:以下观点仅为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) 

资本市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,投资者总是试图找出经济的、行业的以及公司层面的逻辑,并依据自己所理解的逻辑作出投资决策,至于对错,留待市场验证。每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及两会所释放出的信息,无疑是我们判断全年经济及市场走向的最好依据之一。我个人对今年两会所释放出的主要信息理解如下: 

1GDP目标定为7.5%,跟去年相同。政府定GDP目标,本身就是一种计划经济思维,这跟三中全会提出的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”的思路是相左的,但我们不能指望政府短期内改变思维。这一目标表明,政府依然希望经济在相对稳定中实现转型,过度看空的观点站不住脚。

从结构角度细分一下,如银行、地产、普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今年是暴露风险的第一年,不能指望增长率高于去年,更大的可能是低于去年,那么要实现GDP7.5%的目标,必须要有一些新的行业实现较高的增长率才能对冲传统行业的下滑。那么今年诸如信息,文化,旅游,军工,北斗,环保,医疗等行业增长速度就低不了。两会后政府应该逐步有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。由此可以判断,今年行情分化的局面难以改变。

我们经过调研后发现,有些新兴行业内的公司的确值得投资。回顾美国、日本三四十年前的情况,也是传统行业遇到瓶颈,一些新兴行业开始起步,这些新行业里后来蕴育出许多超级大牛股。中国今天也站在这样一个时点上,只要政局稳定,我们就应该相信中国企业家的智慧,只要13亿人民渴望越来越美好的生活,就一定有一些新的发展机会等待挖掘。 

2、货币流动性环境判断:M2增长目标13%CPI3.5%,也与去年一致。从理论上讲,这两个指标一点也谈不上政策偏紧。GDP增长7.5%,那么M2的增长里还留下5.5%的余地是给物价与资产价格的。在金融体系日趋完善的背景下,货币流通效率是趋于提高的,再考虑到结构调整的因素,资金消耗型产业增速正在下滑,因此维持同样的GDP增速,所消耗的货币量应该趋于下降。这进一步印证货币环境并会不太紧。

当然,金融脱媒现象应该考虑。现在全社会流动性指标更应看重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指标,而这一指标政府难以给出具体目标。今年金融体系处于整顿中,影子银行增速应该受到一定影响,但房地产及地方平台方面的资金需求增速也可能同步下降,不是它们不想要钱,而是它们得不到那么多钱。银行现在对房地产的贷款态度已经出现转折,地方平台今年的基调是“堵后门,开前门”,不规范发展的现象会得到一定抑制。这两块的增速如果能压一压(我认为必须压一压),就能为社会腾出不少资金来。此外,由于大部分实业回报率偏低,实业资金需求也不会太旺盛。

短期流动性可以看SHIBOR,中长期可以看国债利率,从这两方面看,最近市场流动性并不紧张。最近不少朋友对市场比较担心,而我则是去年10月至11月那段时间比较担心,现在坏的数据出来了,反而不太担心了。原因就在于资本市场对经济走向是提前反映的,当时经济刚经历一轮补库存周期,导致市场较乐观,但我观察到生产指数向上,新订单指数却向下,并且PPI持续向下;此外,利率一路走高,这些都是令人不安的信号。现在我反而觉得接下来几个月经济会逐步趋稳,如果国际局势没有太大的不安定因素,则市场情绪将趋于稳定。

全年的流动性状态当然要边走边看,虽然政府希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,但改革初期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也是可能的。我的态度是持续跟踪。 

3、财政赤字1.35万亿,较去年增加1500亿,增量上看比2013年少增500亿,说明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力度会进一步减弱。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改革释放制度红利,激发企业家精神;以及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引致的边际消费率上升。中国经济将一步步走向中速发展的轨道。就投资而言,财政支出的结构变得更加重要。军工,环保,文化教育,医疗卫生等领域将消耗越来越多的财政资金,投资机会也要从这些方面去寻找。 

4、房地产市场会不会失控?今年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是“双向调控”,表明政策一刀切的局面将结束,有些地方限需求,有些地方限供给将是今年政府调控基调,总目标应该是不要出现系统风险。

但总体上看,房地产面临的融资环境在恶化,政府不鼓励过多社会资金再进入这一行业,谁都清楚泡沫吹到最后是什么结果,只是由于经济过度依赖于这一行业,短期也不敢压得太死。

现在银行对房地产企业贷款不像前几年积极,对个人房贷的态度也在变化,房贷利率优惠已全面取消,现在房贷利率普遍在7%以上,也就是说,只要房价涨幅低于7%,买房就是亏的。房地产是一个资产市场,一旦市场对房价的预期发生改变,供求关系将迅速逆转,很多人会从以前的买房者变成抛房者,毕竟现在手上有多套房的家庭不在少数,而潜在的有效需求则令人怀疑。个人相信,前些年房价暴涨导致投机性需求与恐慌性需求一起爆发,带动行业供需两旺,实际上是严重透支了需求,一旦房价停止上涨,现有的以及未来两三年还将形成的供给量(想想过去两年的土地供给量吧)不能不令人担心。

个人感觉今年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来自于房地产行业。虽然政府有个“底线思维”,希望一切可控,但市场的力量难以预测。最近杭州、常州甚至香港、广州等地传出楼盘显著降价的消息,而李嘉诚先生去年三四季度即大量卖出大陆及香港不动产,不得不引起重视。从草根调研中也发现,富人投资房地产的积极性明显下降,二手房成交过程中,买方的议价权显著上升,天平正在悄悄滑向另一边。

因此在投资上我尽量回避跟房地产相关的行业。此外,还要防止可能的阶段性的系统性恐慌发生,但过早预测则是徒劳。这个问题只能边走边看,保持适度谨慎是应该的。 

5、关于国企改革。我相信现在各级政府对于国企改革是有动力的。一是财政压力使然,二是很多国企已经变成了包袱,三是这个过程对于官员有利可图。如果要对上证指数有所期盼,希望恐怕就在国企改革上。但市场对于这轮改革持什么样的态度,也只能边走边看。习主席前两天说,不能让国企改革变成某些人获取暴利的机会,估计这让一部分人很失望。因此改革进程我们只能观察。如果真的出现不错的方案,市场反应积极,那将成为未来几年市场活跃的一个重要因素。盘活存量资产是接下来改革的重头戏之一,李总理已经谈到消费品领域的国企改革要抓紧进行,一些资产质量尚佳的国企一量转换经营机制,必将爆发其应有的活力。我们渴望将来所有企业不论出身,都能享受公平的竞争环境,果能如此,中国经济的下一个春天就到了。 

6、关于IPO注册制改革。今年不会成为现实,但会给市场一种压力感。注册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法制建设完善到什么程度,急于求成是有害的。个人认为注册制并不一定会导致发行价格全面走低,还要看是什么样的行业与公司,此外市场供求状况与市场情绪也很重要,美国股市也曾出现过一些公司IPO严重虚高的情况。不要过于担心注册制发行,关键还在于你投资的公司是不是经营良好,是不是有前途,估值是不是大致合理? 

最后我谈谈居民资产配置。

近几年来,中国的金融资产总量急剧膨胀,股市却连续熊了这么多年。其中原因众多,本文不想一一剖析(当然,最直观易懂的原因在于缺乏赚钱效应)。

从理论上讲,股价下跌无非两个原因,一是企业盈利恶化,二是资金利率上升。

企业盈利恶化的原因很多,本文不作分析了(在高负债率背景下,利率上升本身就是企业盈利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)。

货币超发背景下市场利率却显著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:一是房地产的膨胀,二是地方融资平台的膨胀。房价上涨与房地产行业对资金的渴求(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房地产投资客两方面)是一个自我加强的螺旋过程,只要房价不停止上涨,这一过程就会继续下去,再多的资金也不够;而地方融资平台的膨胀大部分也与房地产有关,许多城市渴望在短期内快速缩短与东部城市的差距,大量投资基础设施,而还款能力基本上都寄望在地价的抬升上。只要地价能涨,地方政府对于资金成本的敏感度是很低的,在此背景下,社会资金被这两块巨大的磁场所吸引。由于政府高层意识到这种游戏的后果,于是近两年在货币发行上稍加控制(只不过是点刹而已),社会资金成本就大幅上升。资金成本上升之后,百业凋零,只有房地产与地方政府能够承担如此之高的利率,于是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畸形。

站在当下的时点,个人感觉这场游戏应该要进入尾声了。唯一不敢确定的是,在游戏结束时,对整个社会将引发怎样的震动,这就是前文所担心的不确定性。可以肯定的是,房地产的游戏果真能停下来,社会资金成本应该会下降,这对于股市不会是坏事,难以确定的只是短期会不会引发全面恐慌。

因此我判断居民及企业的资产配置会出现一些变化,特别是去年以来,小市值股票出现了一定的赚钱效应,考虑到富人不敢再大规模炒房,企业家大多也不敢再扩大原有行业的实业投资,而股市又跌了七年,上证指数已经到了2000点,一旦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,市场预期就可能见底,到时候会不会有部分资金转向股市淘金?我们试目以待。 

总结:个人认为在2014年以及今后数年,大背景仍是经济改革与转型,对经济增长率不要抱过高幻想,但结构性机会很丰富,最好的机会仍在新兴行业,投资于国民经济的短板仍是投资获利的有效思路。但改革初期,传统行业要开始暴露风险,短期对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冲击,我们无法确定。市场预期大幅摇摆很可能是今年投资者要面对的现实,应对策略一是行业上尽量选择与宏观经济波动相关度低的行业,二是适度保留现金,以防短期恐慌的出现。相信政府也不希望出现系统性风险,因此这种恐慌并不一定真的会出现。 

(再次申明:以上仅为个人观点。尽管本人试图理解经济及市场走向,但也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观点,行话说“看对不如做对”,勇于纠错是投资成功的必备素质,索罗斯就是这方面的典范。)

 

2014-3-17

简介:

     冯从文 先生  津渡资产总经理

  曾任龙腾资产管理公司首席研究员。具备扎实的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研究基础,擅长于宏观经济分析和投资策略研究,熟悉各种金融产品的特性,善于风险控制和组合管理。